学历及研究培训: |
1993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
1985年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硕士学位;
|
198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2000年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
1994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评为教授。
|
1991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评为副教授。
|
1987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评为讲师。
|
1985-1999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
个人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2006-2009) : |
对中国家庭户的人口学分析——纪念费孝通先生逝世三周年,载马戎等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
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
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
|
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TFR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5期。
|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
|
Below 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Mainland China. In Zhongwei Zhao and Fei Guo ed.: Transition and Challe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54-70.
|
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
人口研究发展过程的启示,《人口研究》,2007年第6期。
|
人口预测模拟报告,,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编:《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册),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001-1156页。
|
认真做好当前生育水平的监测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
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需求满足方式的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
不同生育政策下人口现状的探索,载蔡方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250-285页。
|
Living arrangement of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In Zeng Yi et al ed., Longer Life and Healthy Aging. Springer: 2006: Pp. 261-272.
|
泊松回归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4期。
|
孩次递进比的计算与调整生育指标的理解,《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5期。
|
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
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载曾毅等主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7-94页。
|
学术获奖(2006-2009): |
郭志刚,“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2008年9月获北京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
郭志刚等,“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
郭志刚等,《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测算研究报告,载《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于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社会学类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