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就刚出炉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大家关心的问题对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进行了微视频专访,本期聚焦如何认识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下为文字整理稿。
Q:我们刚才谈到了人口红利的正确理解,也谈到了生育率比较低的对策,还很自然地谈到一个趋势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校友、现在清华国家金融学院院长朱民先生的模型,测算出来说在2050年的时候人口净增长主要是集中在60-80岁这个区间,我们认为的三十、四十和五十岁这种劳动人口的中坚力量的增长相对来讲会放缓甚至是减少,您怎么看这样的一种趋势?
彭希哲:人口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社会经济有影响。我们现在有一些对未来的恐慌或担忧,是基于把现在或者工业革命时代的劳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外推到20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由此觉得这个社会可能会因为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而使得经济走下坡路。这是我们在做对未来研究时的一种外推方法,但是我们现在觉得未来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如果你去问做人工智能(AI)的人,他们会跟你说再过20年90%的工作都要被IT或机器人取代了,甚至你们主持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按照传统的经济模式、劳动就业市场来说年轻人少了有问题,工作的人少了有问题。但如果说我在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呢?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也就是在新的就业模式和劳动方式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这些问题也许在未来不是个问题。就像我们研究马克思,当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机器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时候,工人阶级觉得是因为机器把我的工作取代了,所以要砸机器。
但我们是说在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都在变革。它一方面取代很多传统的就业岗位,但当然也会产生很多更新的就业岗位,也可能那个时候主持人就特别多,这个过程中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在对未来做预测的时候,从我自己的研究来说就要特别当心这个事情,不能简单的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