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智库月”系列讲座之一“人口与城市发展”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主讲人为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彭希哲教授。彭教授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在座的复旦大学师生阐明了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人口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彭希哲教授指出,人口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个人从出生就不断受到自己所处年龄群体的人口状况影响。目前,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人口态势,一方面是人口总量持续维持在0.57%年增长的低增长状态,另一方面是长期稳定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宏观上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的问题源于人类社会对这种变化缺少必要和及时的应对、适应和调整,需要通过调整或重构公共政策来协调这种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架构之间的矛盾。从中观看,老龄化问题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无法通过仅仅调整老年人的公共政策而解决。从微观看,老年个体之间、老年群体之间存有显著的差异性。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具有基数大、速度快、出现时间早、地区差异大等特征。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城市为主导的社会,也正在成为老龄化的社会,独生子女逐渐变成社会主体,中国的与人口有关的社会风险正在积聚。从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变动趋势来看,未来 2050年前后将出现大约4亿老年人口,在人口总量已下降的前提下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看,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顶峰接近10亿,之后稳定的缓慢的下降,2030年以后急剧下降。中国的老年人口支持率(工作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将持续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到1.3,也就是每1.3个劳动人口要养活1个退休老人。一方面,应重新定义“老年人”,用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状态来界定“老年人”,采用动态的“老年人”定义。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应在国家、社会、市场、个人等层面进行权衡。社会科学研究应根据人口变化特征,对养老金政策、老年人的照料需求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决策给予理论和数据方法的支撑。
彭希哲教授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中国正处于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近十年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城市化主要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城市人口增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几个主要途径来实现。中央已提出了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户籍制度是城市化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负面效应已充分暴露出来,户籍制度的改革正成为民众、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目前共有6.7亿 城市常住人口,其中4.7亿城市户籍人口,2亿农村户籍人口。公民的基本权利、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户籍人口原有“特权”的维持等等都成为当前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实有人口2500万人,40%为来沪人口。其中,10个区县实有人口超过100万,3个县区超过200万人,户籍人口中50-64岁比重接近三成,来沪人口中20-34岁比重超过一半。从上海市分户籍的劳动适龄人口金字塔看,户籍人口加上来沪人口,上海的劳动力还是比较充足的,但如果去掉外来人口,将造成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影响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同时,本地人口和来沪人口在各种社会资源上也存在着对立,2013年来沪人口的小学入学人数首次超过上海户籍人口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目前看来,控制人口收效甚微,未来上海人口总量必然还要增加。解决的途径应当是一方面是形成人口的良性流动,让老年人口流动起来、提倡异地养老,也让更多年轻人聚集在上海这一个产业增长极,另一方面要让上海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互匹配,未来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劳动力时通过网络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智库月”系列讲座是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携手复旦发展研究院、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党委学工部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讲座主题涵盖人口与城市发展、中美亚太博弈、中东形势研究等等,活动邀请了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名师学者,在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为复旦大学学生献上一道道学术“饕餮大餐”。